吕梁信息港   >   历史  >  钱玉清:专事草书易罔殆 多体兼涉是通衢

钱玉清:专事草书易罔殆 多体兼涉是通衢

如今,随着书法活动参与度的不断提高,创作任务也渐次增多,有意给自己提出了一个要求,也是最大的挑战——尽量避免作品风貌不殊,面目类近。不管在幅面寸尺、形式构成,还是在章法布设、审美风尚,抑或在字体大小、墨趣情韵等方面,均要增大差距、有所不同, 要体验表现手段的多样性、多重性,以呈现每件作品独立的个性传递和艺术存在。由此,惯常在创作草书前,在有针对地临写一些草书经典范本的同时,还选择性习摹一些篆、隶、楷、行书的古碑书法。何故?也许是我对草书(今草)滥觞、演进的认知所形成的学习逻辑。

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怎样进入草书世界?怎样才能写好草书?如何写出贴有自己标签的、属于自己风尚的草书?王羲之为什么能成为“书圣”?张旭、怀素为什么能成为“草圣”?草书是我的书法宿命吗?谛视诸凡问题,析出一个律则——专事草书易罔殆,多体兼涉是通衢。

《围炉夜话》一则

历史到了王羲之时代 ,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均已大备,但有些书体如楷书、行书、草书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还不够成熟。早在一千六百年前,王羲之就敏锐地洞悉到这个潜在的发展空间,加之才情过人,天赋异禀,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猝然横空出世,为其“书圣”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法理上的支撑。据统计,在王羲之传世的法帖中,六成以上是草书,三成多才是楷书和行书。所以,姑且勿论其哪种书体成就最高,若论哪种书体对书史的贡献最大,毫无疑问,一定是草书。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草书是其“书圣”美誉的重要标志。但我们不能被表象所障目,应该透过表象看实质,王羲之在 篆、隶、楷、行诸书体上的造诣亦不亚于草书,楷、行书自不赘言,篆、隶书虽未见存世(以现有资料为准),然从先哲臧否其书法的论述中可窥一斑。唐太宗在他亲撰的《晋书·王羲之传》中言及“详察古今, 研精篆、素, 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 裁成之妙, 烟霏露结, 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 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 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这里的“篆”从字面上狭义地理解应该指的是篆书。再则,王羲之曾不止一次告诫其子王献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学篆籀,工省而易成。” 可鉴,王羲之之所以垂馨千祀,烛曜百代,被誉为“书圣”,显然与其对篆书的高度重视并在楷书特别是行、草书风格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逮乎唐代,又出现了张旭、怀素等开创性、革命性的狂草大家,冠之“草圣”。唐以降,还出现了黄庭坚、祝允明、王铎以及“当代草圣”林散之等。概观所有这些草书圣手,除怀素尚无考证有他体留世外,在盛享草书令名的同时,均擅长、兼及多种书体,怀素篆籀绞转的用笔特质在作品中的淋漓表现也足见其在篆隶上下过的功夫。

《风景江山》联

本文标题:钱玉清:专事草书易罔殆 多体兼涉是通衢 - 历史
本文地址:www.llxxg.com.cn/lishi/11672.html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www.llxxg.com.cn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